Bilt相信本站讀者都不陌生,作為一張零年費卡但有着付房租攢點和很強的轉點能力。最近WSJ發佈了一篇獨家報道(原文鏈接,美卡論壇討論貼),在其中剖析了一些挺有意思的細節。
Contents
主要事實/觀點
- Bilt吸引了大量的年輕世代用戶,但由於Wells Fargo(以下用WF代指)錯誤估計了用戶群體的特徵(詳見第五點),導致WF每月在Bilt這個合作上虧損近一千萬美元;
- WF已經計劃暫停發佈新的聯名卡(除了一個之前已經談好的Expedia聯名卡)。WF與Bilt當前的合同期至2029年,WF已經在與Bilt重新協商,除非能改變當前的巨虧局面,WF不打算續約;
- 一般而言,用信用卡付房租代表着房東會有2-3%的手續費損失,但Bilt的商業模式讓房東不用承擔這部分損失,而是由WF讓利了大部分手續費。不僅如此,每一筆房租交易,WF還會付給Bilt大約相當於總交易額0.8%的費用;
- 每一個新開的Bilt信用卡賬戶,WF還會付給Bilt $200的Sign-Up Fee;
- 既然房租交易WF賺不到錢,那麼WF就指着別的交易手續費,以及從carry-over balance的利息上賺錢。然而WF的估計都與事實相差甚遠。比如WF預估有65%的交易總額是非房租交易,然而事實恰好相反;WF預估50%-75%的卡債會carry-over,從而產生利息,然而事實上只有15-25%。
Bilt CEO的反駁
在WSJ這篇文章發出後,Bilt CEO也在X上進行了回應,主要說了以下幾點:
- WF目前並沒有暫停與Bilt合作的計劃,但WSJ選擇性地沒有報道出這部分內容;
- 70%的Bilt開卡用戶是WF的新客戶,這個用戶群體平均年齡31歲,平均FICO score 760,而$200的獲客成本對於這種優質客戶來說非常低,像Chase這樣的銀行,願意為了優質客戶付出$1000-2000的成本(這點倒的確沒錯,參見我們下方的補充討論)
- Bilt是一個平台,與WF的合作信用卡只是這個平台的一小部分。Bilt平台與所有的主流銀行和渠道一起來drive spend。Bilt給出的點數獎勵都來自於這些商家。
一些補充討論
可能很多人會驚訝,作為一個無年費卡,WF居然會給Bilt高達$200的Sign-Up Fee,以及在房租交易上讓利那麼多手續費。其實這兩點在聯名卡合作上都是比較基礎的條款:銀行的讓利和Sign-Up Fee,都是為了利用聯名品牌的影響力來打開用戶群體,以期在這些用戶上賺到比自己的獲客成本更多的錢。但是通常這樣的條款,都是針對已經自帶名氣的品牌,比如酒店與航空公司集團,因為它們自帶影響力以及本身就有一群忠誠的顧客群體,Bilt的品牌影響力顯然是不如以上集團的。那麼WF當初為什麼會同意這樣一個看起來非常慷慨的合作計劃呢?文中也有提到,由於Bilt針對的是在付房租的年輕人,WF期望這個合作能在這些年輕人將來買房的時候,讓WF成為它們自然而然的房貸首選-然而這似乎並沒有成為現實,WF還收縮了它的房貸業務。
當然,WF犯的最大的錯誤,應該還是嚴重錯誤地估計了用戶群體的特徵。一般而言,信用卡客戶群體大致可以分為三類:Revolver,Transactor和Dormants。Revolver顧名思義,每個月都會有revolving balance(i.e.不會還清Statement Balance),因此會給銀行帶來大量的利息以及可能的penalty fee,對於信用卡公司而言,這是它們的「優質客戶」; Transactor指每個月都會用卡消費,但是都會將Statement Balance還清,雖說不會產生利息,但刷卡本身就會給銀行帶來大量手續費,銀行能不能從Transactor上掙錢,還要看卡本身的返現結構與用戶的消費結構,但大體而言一般是不虧的; Dormants則指只花夠滿足開卡消費要求的數額,拿到開卡獎勵後就再也不用卡的群體,儘管開卡消費本身也會帶來手續費,但考慮到大額的開卡獎勵,以及聯名卡可能需要付給cobrand合作方的sign-up fee,銀行在Dormants上基本是虧損的。雖然Bilt沒有開卡獎勵,但從文中我們也可以看出,WF嚴重估計錯了用戶群體中Revolver vs Transactor的比例,而且對於用戶群體總的消費結構估計(rent vs non-rent)也嚴重偏離,這也是WF在與Bilt的合作上虧損的主要原因。事實上,只有15%-25%的卡債carry over的確是一個相當低的比例了(假設文中數據準確),這其實也反映了Bilt的主用戶群體都是相對精明(褒義)的,不欠卡債的客戶。
當然,不論WF虧損多少,Bilt的CEO的確是從這個合作中躋身了Billionaire的行列。Bilt未來命運如何,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