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冬奥疫情防控展望2022年回国绿码隔离政策

source: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210930/winter-olympics-beijing-restrictions/

冬奥疫情防控政策

2021年9月30日,北京冬奥会奥组委和国际奥委会一起宣布了冬奥会疫情防控政策。各方媒体(NYTimes新浪)都有报告。内容大致有以下六点:

  1. 运动员执行2选1,要么完全接种世卫组织或者相关国家/地区认可的疫苗且必须满14天,要么接受21天酒店隔离
  2. 所有参赛运动员入境中国后都将进入闭环管理,不能随意外出
  3. 不接受境外观众入境,符合规则的境内观众方案还在制定中
  4. 贯彻非必要不来华原则;
  5. 运动员和随队官员入住奥运村,其他注册人员入住签约酒店,都全部闭环管理;
  6. 所有闭环管理相关管理人员都将进行每日核酸检测。

同时北京冬奥组委还将为无法独立预定赛前或赛时航班的冬奥会各利益相关方提供帮助。未来冬奥组委将于10月下旬发布第一版《防疫手册》,12月发布第二版。大家的疑问会在未来的手册中得到解答。

大家知道过去一年多来,新冠疫情在全球各地肆虐,回国要求从最初的14天微信打卡健康码,变到起飞前3天核酸检测申请核酸码,再到起飞前2天双阴检测申请健康码,再到出发地指定检测机构双阴检测申请健康码,再到有直飞国禁止转机,无直飞国需要中转地二次双阴检测申请健康码,再到康复者需要走康复者流程预审获取健康码,一些国家要求出发前七天加测甚至暂停对康复者发放绿码等等政策。从冬奥会防疫政策发布可以看出,希望借由冬奥会放宽入境政策的猜想是不切实际的。本文就对疫情相关的国际旅行来做一些预测,所有的预测都会尽量提供一些根据,当然以下预测仅代表作者观点,也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年半载后大家来回看此文,看看会不会啪啪啪打脸。

冬奥预测

Q:冬奥会闭环管理是什么样的?

A:今年早些时候世界杯男足亚洲区世预赛有类似闭环管理模式:苏州为了准备世预赛场馆,赛场严格的划分了红区和绿区,观众席大部分是绿区,少数亚足联官员位于红区。运动员住宿酒店(苏州太美香谷里酒店)附带训练场和运动员生活区域为红区,其他客房为绿区。总之,凡是有运动员和裁判员经过的地方都是红区。

闭环管理模式也是既不影响境内清零疫情,又是奥组委可以认可的可行模式之一。运动员拿到入境的许可后,出发前做检测,通过后入境再次检测,隔离1-2天后(国际足联,奥组委都可以接受最多48小时的隔离),前往奥运村休整。整个奥运村,比赛场地和训练场地就是红区,普通人不能进入,一旦进入就等同海外回国人员需要进行14-21天不等的隔离。运动员只能在红区指定范围内活动不能和普通人员接触,每天需要接受核酸检测,一旦阳性需要立即停止比赛。比赛结束后直接出境,奥运会服务人员比赛结束后离开红区统一接受21天的隔离。纽约时报之前还报道了中国会在入境运动员腋下安装体温计,一旦发烧会马上隔离。

Q:冬奥运动员入境需要双测吗?需要绿码吗?

A:这是比较好的一个问题。之前中国男足放弃主场就是因为马尔代夫队有人IgM检测不合格,也有人确诊导致全队成为密切接触者。确诊者本人反而不是问题,因为按照亚足联规定,确诊者当然不能来中国比赛。但是亚足联对密切接触者和IgM阳性球员没有任何要求的,但是按照中国的健康码发放标准,他们不能拿到健康码。因此中国队只能放弃主场,转战阿联酋沙迦。

世预赛当然可以放弃主场,但是换到奥运会,是没可能停办的。关于签证发放,转机绿码,中转检测这些都可以轻易解决。最后看点还是是否会对IgM阳性和密切接触者的入境放宽条件,毕竟国际奥委会肯定不能接受运动员因为IgM过高或者成为密切接触者就全队不能入境。最后估计中国会对入境的奥运运动员教练组等有另外一套健康码发放标准,比如密切接触者或者IgM过高的运动员连续多次核酸检测来获得绿码。这也很有可能对以后的世预赛,2022亚运会,2023亚洲杯等都有效仿和借鉴作用。

隔离时间预测

Q:回国隔离14天会持续多久?

A:很久很久。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有可能。本人用最乐观的估计,都看不到2025年前取消隔离14天的可能性。事实上,超过99%的病例都是在入境后隔离14天内发现的,之后+7,+14发现的病例基本上屈指可数。如果要保持国内的清零,那么最基本的14天隔离是肯定不会动摇的。

Q:有没有可能对打了疫苗的人放松隔离规定?

A:毫无可能。虽然打了疫苗,但是也会有突破性感染,包括抗体下降,老年人产生足够抗体等等问题。还涉及到疫苗造假和验证困难的问题。因此如果像国内一样要追求的是清零,那么打了疫苗肯定也要隔离;如果像其他国家(比如加拿大)一样追求的是压平曲线,那么打了疫苗是可以被允许入境且免除隔离的。

Q:目前全国隔离政策如何?

一般都是口岸城市14天(少数地方21天,比如北京),然后第一个+n,代表需要居家隔离或者集中隔离,居家隔离需要一人一户装磁条不能外出,不满足条件需要集中隔离,第二个+m代表健康监测,非必要不外出,个人或者家庭成员需要定时核酸检测。比如最近江苏要求14+14+28,就是口岸城市14天隔离,目的地城市14天集中隔离,然后28天健康监测。

Q:有没有可能放松后续+n,+m的隔离规定?

A:可能性不大,但是有希望能出台一个统一的标准,比如最多要求再+14集中或者居家隔离,不能无限加码。现在14天口岸隔离解除后,后续家乡城市的隔离其实每个地方都不太一样。比如最松的上海只要求+7的健康监测,浙江要求+7居家或者集中隔离再+7的健康监测,江苏和河北基本要求+14的居家或者集中隔离,江苏大部分地方甚至后续还有长达+28的健康监测,广东要求+7的居家隔离或者直接+21酒店隔离。从这次福建疫情的爆发来看,官方承认疫情大概率是隔离酒店感染所致,因此后续的+7和+14,在很多地方看来是非常必要的,毕竟你完全有可能最后一天在隔离酒店感染,因此再关14天才能确保安全,当然如果+14期间再次感染,那么需要居家再+14才放心。

Q:香港已经很久没有本地疫情了,有没有可能免除隔离?

A:这是很多香港同胞的困惑,内地最近几乎每个月都有局部疫情,但是香港本土清零已经达半年之久,可见香港采用的这套对出发地分级+疫苗要求的防疫政策还是非常有效的,香港也已经对内地开通“来港易”,那什么时候内地才能对香港免除隔离呢?有这个困惑很好理解,但是因为香港不具备澳门政府那样和内地统一协调,统一部署的能力,也不太可能成立类似珠澳联防联控的粤港澳联防联控机制,因此内地很难做到对澳门信任一样来信任香港。同时,香港机场有大量的转机客,他们虽然没有进入香港,但是依然有很大的交叉感染风险。我的预判是,在粤港澳联防联控机制成立以前,内地不可能对香港免除隔离。

健康码预测

以下是来自驻加使馆的中国公民健康码和外国公民健康申明书绿码样图:

首先我想介绍一下健康码背后的思想。许多读者都听说过三级认证这个东西,国内涉及到房产过户、财产转让、儿童寄养委托、民事诉讼、出庭以及无犯罪记录,同一身份证明,单身证明等等都需要三级认证这个东西。国内的机构显然无法直接认可国外出具的证明,那么怎么验证这个文件的真伪呢?三级认证解决了这个问题:首先让所在国当地的律师认证这份文件比如委托书的真伪,然后让当地政府认证这个律师是真的律师(当地政府并不能认证文件的真伪),最后让当地使领馆认证这个省政府的认证为真(使领馆并不能认证律师为真,更不能认证文件为真,但是可以认证政府的章),最后国内相关单位只需要认可使领馆的证明即可,从而行程了逻辑上的闭环。

健康码背后的思想其实和三级认证一样,世界上大部分国家虽然需要核酸报告,但是根本无法验证真伪,理论上你PS一个报告可以轻松的用来入境美国和加拿大等绝大多数国家。但是中国采用健康码这样的认证体系,让使领馆工作人员来认证这个核酸报告/IgM报告是否为真,最后航空公司只需要查验使领馆的健康码即可,因此也最大程度的确保了核酸报告的真实性。同理,中转地二次检测也是这样的思想,旅客从英国出发,经由荷兰转机回国,那么在英国获得健康码后,到达荷兰进行双测,驻荷兰大使馆需要认证这个英国的健康码从而确定旅客有中转资格,以及荷兰机场的检测报告才能发放最后一段荷兰健康码。

Q:预测一下双阴检测条件?

大改变可能性不大,未来一年估计美国还是会维持出发地检测的要求。有可能会有以下几个变化,推测主要在强制疫苗和IgM检测上会有变化:

  • 回国申请健康码可能需要强制疫苗。(当然12岁以下未成年人,确实无法接种且提供医疗证明的可以免除疫苗要求)。国内对非灭活疫苗认可度在提升中,这点可以从几件事情上推断出来:一是最近各使领馆公告要求大家尽量接种疫苗,二是新办中国签证申请人要求必须接种疫苗,三是要求打完疫苗要等14天确保抗体产生减少感染概率。从这三点可以推断出,目前中国还是比较认可非灭活疫苗的效力的。当然也有可能是通过健康码大数据统计出,绝大部分入境隔离期间感染者都是未接种疫苗的旅客。
  • IgM检测会有所调整。在一些接种灭活疫苗较普遍的国家(比如马来西亚,俄罗斯,阿联酋等国),接种疫苗导致IgM阳性反而让拿绿码变得无比困难。这点完全违背了疫苗本身的逻辑。IgM检测的本意是侦测一些感染初期,核酸还没有显阳但是实际已经感染的情况,现在对接种灭活疫苗者一味追求IgM阴性背离了这个检测的初衷。未来的调整个人倾向于用连续核酸检测来代替IgM阴性。比如现在一些使领馆比如驻英国,韩国等大使馆等都对IgM长阳人员有特殊政策,可以连续多周检测核酸,如果阴性也能拿到健康码回国。

Q: 预测一下康复者流程

A:很多人问为什么康复者比普通人回国困难。这是因为康复者经常有复阳的情况,很多人体内的病毒片段可以持续4-6个月之久,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使领馆建议康复者六个月后再旅行。至于康复者是否还有传染力,目前还没有定论。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康复者回国比较困难的原因。目前大部分的康复者流程还是比较成熟的:两次核酸+CT/胸片+14天健康监测+出发前双测。这点未来希望能全球统一标准。目前完全不允许康复者回国的有柬埔寨,乌兹别克斯坦以及白俄罗斯等国,希望明年驻这些国家的使领馆能和其他使领馆一样统一标准,放康复者一条回国之路。

Q: 预测一下中转国二次双测是否可能调整?

A:暂时看不到这个可能。在中转国双测的情况下,法国,荷兰等地依然经常每个飞机能放入好几个甚至十几个阳性病例,因此这点短期内不会放松。

Q:预测一下有直飞国不能中转政策是否可能调整?

A:暂时看不到完全取消的可能。但是对于部分回国特别困难的有直飞国,可能可以考虑适当加班仅允许该国人员回国的航班,比如之前奥地利等国的入京线,只能本国居民乘坐,不过目前入京线已经对转机客开放。目前欧洲八大中转国,以及白俄罗斯,俄罗斯,阿联酋,柬埔寨,菲律宾,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等有直飞国回国还是非常困难的。

通过绿码规范每个国家赴华的路线,可以有效的对不同国家的绿码审核标准进行调整。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之前大家喜闻乐见的回国顺路访问某个国家以及利用里程票的stopover回国,都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比较有希望的是,更多的使领馆能够允许从第三国入境28天以后的旅客,算作该国始发然后能发放绿码,就算是很大的进步了。目前美国这边默认操作是入境28天可以算美国始发,但一些国家的使领馆比如泰国,阿联酋等,短期旅客无论入境多久都不算该国始发(中国直接入境除外),因此造成了大量中国公民滞留在这些国家。

这里有一个非常奇怪的逻辑,无直飞国回国难度比许多有直飞国要简单,比如英国回国,其实难度小于法国回国。因为英国可以选择任何一个双测中转国比如法国,德国,荷兰,丹麦,瑞典,芬兰,瑞士,奥地利甚至可以入境的波兰和泰国等国双测回国,但是法国只能选择法国那有限的经常被对等熔断的几个航班回国。同理卡塔尔没有直飞,可以选择任意一个欧洲中转国回国,甚至可以选择从美国转机回国,但是阿联酋有直飞,只能选择那2个经常熔断的EK和EY回国。

中国签证预测

Q:目前什么情况可以获得中国签证?

A:一般以下几类情况可以拿到中国签证

  1. 已经接种中国疫苗的,可以按照疫情前标准申请团聚签证,工作签证等;
  2. 三代内直系亲属病危或者病故可以拿到紧急人道主义签证;
  3. 省级外办出具邀请函PU Letter的可以拿到商务签证/工作签证;
  4. 一些使领馆对父母双方都是中国公民的外籍未成年子女也发放团聚类签证。

Q:未来中国签证是否会放宽?

A:希望还是比较大的。首先中国现在已经要求所有符合接种条件的中国签证的申请人必须接种疫苗(中外疫苗均可),其次最近中国驻各国使领馆已经允许持三类居留的外国人入境(不再卡绿码),因此可见如果本土疫情没有反复,那么中国乐见逐步对外国人开放签证。如果国内最近哈尔滨和福建几波疫情能够平复下来且不再反复,很可能明年某个时候会对所有已接种疫苗的外籍人员开放团聚签证和工作签证。至于旅游签证短期内还看不到开放的希望。

结语

放弃清零前后的澳洲每日新增

许多读者好奇全世界都已经躺平,中国还能坚持多久清零。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还是有一些别的国家和地区在坚持清零的,比如澳洲除了爆发的几个州以外(新州,维州和首都地区已基本放弃清零,南澳,西澳,昆州等地还在坚持),新西兰还在努力清零当中,大洋洲还有些国家比如汤加,瑙鲁,图瓦卢等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清零。其次,我们以前学过,只要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那么世界上就有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坚持社会主义;同理,只要中国坚持清零,那么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坚持清零,因此用其他国家的标准来看待中国毫无意义。最后,之前国内有两种流派的争论,一种是新冠流感化的流派,一种是新冠坚决清零派,不难分析出,几波疫情之后,清零派获得了彻底胜利。要知道,按照新冠的传染力,如果不能清零就是彻底爆发,大家可以参见澳大利亚新州和维州,清零失败以后就是遍地开花,也就是说不是0就是1,不存在0和1之间的地点,更何况按照中国的人口密度,放弃清零以后的情况甚至都不是美国和澳洲的翻版,而是之前印度的翻版。当然,我们还是由衷的希望疫情能够在全球都能慢慢得到遏制,大家的回国之路也能变得更加顺畅。


若喜欢本文,别忘了给个五星好评哦!

[Total: 85   Average: 3.3/5]
Disclaimer: The responses below are not provided or commissioned by the bank advertiser. Responses have not been reviewed, approved, or otherwise endorsed by the bank advertiser. It is not the bank advertiser's responsibility to ensure all posts and/or questions are answ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