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大溪地一网打尽——行程规划机票篇

大家好,我是BRG小能手Alex。好久没有和大家分享一些心得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我哈哈哈。

这次我分享的是我去年7月从美国出发和爸妈一起去澳洲与大溪地(官方名称法属波利尼西亚)旅游的行程规划。

说到大溪地,其实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遥远,以及,贵……毕竟其位于南太平洋离最近的主要国家(新西兰)都有4小时的飞行距离……但是也正因此大溪地几乎成了所有里程玩家的终极选择。如何通过里程点数的方法尽可能地低成本实现大溪地旅游成为了很多玩家乐此不疲的话题。

仔细回想,这次行程其实并不能说是免费的——考虑到是与家人一起出行,在规划的时候也适当考虑了出行方便。同时我爸对一些东亚邻国不是很感冒,因此在订机票的时候也考虑到这个因素。

其次,从边际成本的角度出发,里程本身也具有着一定的价值,并非免费,因此在规划的时候时刻考虑到边际成本的概念来进行最优化。比如说,通过Air France兑换洛杉矶大溪地的来回公务舱,应该是15万FB左右的里程。如果用相对估值比较低的TYP兑换,单张成本也应该价值在2000美元左右(还不包括我从东海岸来回洛杉矶的机票费用)。然而如果直接现金预订的话,目前法航有洛杉矶出发3500美元的左右的往返公务机票。然后通过运通白金IAP可以打9折优惠约3100美元。再运通5X回血(估值在1.4左右),价值在2900。再加上累计(累计东航然后合作SPG呀!),成本也可以做到2500美元——如果你飞超经的话价格就更美好了,基本上两个人的价格加起来就在这个位置。现金票支付的优势在于不用伤筋动骨地去找里程票(大溪地里程票基本上提前半年就无解),也比较适合假期非常有限但是资金比较充足的读者(毕竟很多人是去度蜜月的嘛!)。

首先来一张Bora Bora最经典的神山照片镇楼,摄于Bora Bora洲际酒店。据说这个水是Tiffany蓝?其实我也不是很知道啦……

本篇主要讨论的是如何通过里程票的方式更加经济地预订到前往大溪地的机票。

大溪地由于其超高的价格与blogger们常年努力地炒作,其里程票的预订成了非常困难的任务。最合理的方法就是提前一年预订——毕竟文中提到的大多数航司还是会很厚道地提前一年固定放出几张机票的。与父母的旅行不像自己学生能说走就走,因此这个全程的设计也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基本上提前很久就规划了。

对于我来说,这次前往大溪地是一年一次暑期回国探亲的一部分。考虑到大溪地地处南太平洋,因此要是在返程过程中经停国内那是最好不过。同时考虑到大溪地与澳洲距离比较近,而家里妈妈也因为看过动物世界(误……)后表示很想看一下大堡礁,所以希望能将大溪地的行程与在澳洲合并。(事实上是一般每年出游两周,而在大溪地玩两周根本玩不起T T)

(我妈妈从高空直升机上拍的大堡礁)

从美国出发的话,前往大溪地有这么几个选择:

  • 每天从LAX有大溪地航空直飞法属波利尼西亚首府帕皮提PPT(其所在岛即大溪地岛Tahiti);随后一周还有三班法航经洛杉矶前往大溪地的航班。
  • 夏威夷航空每周1班从檀香山飞往PPT。
  • UA今年10月将新开每周3班从旧金山飞往PPT。然而诡异的是这个航班为季节性由18年10月至19年3月——完全不能理解的设计。
  • 从新西兰奥克兰中转。这个可以说是最方便的路线之一,因为几乎每天都有从新西兰出发的航班。由新西兰航空或者大溪地航空执飞。
  • 而从国内出发的话,每周有2班由东京来回的航班,大溪地航空执飞,可以用AA里程兑换。另外一个常用路线就是从奥克兰转机出发。

考虑到上面我提出的各种要求,应该是经奥克兰的路线最为现实(其实是我没有AA里程啦!)

1. 爸妈从上海出发的机票兑换

对于我的设计来说,考虑到我爸爸请假的问题,因此最好的行程务必需要在周五出发,然后在两周后的周日抵达上海——这样的话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到周末的时间。很幸运地这个线路可以由新西兰航空完成:每周五当地时间凌晨2:10有一班NZ 43从PPT出发前往奥克兰。奥克兰前往上海则可以选择国航经由北京转机或者NZ直飞。可惜NZ作为宇宙最抠门航司之一每班只放1张商务舱里程票。(不错了至少还是固定的,大洋洲-美国线路则干脆是没有。)考虑到父母年纪比较大,于是选择了PPT-AKL-PEK-PVG的线路。残念的是AKL-PEK这班误点误了爸妈第二个航班,回到家后我爸狠狠训了我一顿说以后要尽量减少转机航班= =|||。出票自然用那时候UA最大的Sweet spot 3万UA。现在略有上涨,但是37.5k UA仍然在价值上直接相当于送了免费的AKL-PEK (PPT-AKL单程也要400+美元)

至于爸妈从亚洲前往大溪地,我们则先飞往悉尼,在澳洲玩一周后继续前往大溪地。给父母订的航班,我是用Citi TYP转SQ的方式直接给爸妈订了SQ PVG-SIN-SYD的头等+套房。那时候SQ还是要收YQ但是在线订里程票有里程折扣。现在改为全里程,也没有大差,一个人成本在70k SQ左右。我妈说这个航班无与伦比,尤其是空姐能说中文这个细节让她非常受用。(附带确认了即使只持有单程票中国游客仍然可以新加坡入境过境游~)

最后由悉尼前往大溪地,则是现金出票,单程400多美元的经济舱。考虑到全程飞10个小时了这个性价比也算不错……


也许有人觉得这个路线非常混乱,但是我个人认为从兑换角度来说已经很大地利用了里程的价值,原因如下:

PPT-AKL-PEK-PVG这条路线,即使在去年贬值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说是UA目前里程兑换下最富有价值的兑换:37.5k单程公务舱的价值换成现金也没法买到单程的经济舱机票。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由于UA把大溪地定义为大洋洲与澳洲不属于一区,因此在当前的兑换规则下也不允许往返票然后在澳新停留。在我订票的时候则是UA系统禁止在南亚与澳新停留——除非从香港出发。为了让爸妈不折腾所以我考虑之下决定将整个路线拆开预订。当时从上海出发前往澳洲的票只有SQ而已。(其实NH也有每天1班从羽田前往悉尼的航班,但是那班的里程票基本上只存在在传说中……当然我还是坐到了哈哈哈。)考虑到爸妈以后出行机会也不会特别多,干脆就咬咬牙孝敬了爸妈SQ的套房头等。这样做的代价是中间从悉尼前往大溪地的航班只能现金。但是我看了下由于我们去的是暑假旺季所以现金票往返等于单程*2。所以出了现金票也不是很难受……

最终成本是30k UA + 70K SQ + 500多美元的现金。如果UA 1.5 SQ 1.4算的话大概是2000美元的单人成本。现金购票的话7000~8000美元还没有如此灵活的路线,所以我觉得还是很划算的。

2. 我从美国出发的机票的兑换

完成了爸妈的机票设计后,接下来就是更惨烈(?)的我的机票的预订时间。

我本人base美国东部,因此飞往大洋洲根本就是跋山涉水的旅程。同时考虑到我还希望能在全程结束后和爸妈一起回国再呆几天,所以能够有Stopover的往返里程票就成了我最大的目标之一。最终我定下的路线如下:

JFK-HND-SYD PPT-AKL-PVG PVG-NRT-JFK

全程往返用ANA里程出,大概成本在12万ANA里程+300多美金YQ。第二段全程NZ执飞经济舱,其余NH执飞公务舱。

ANA的里程计划里(反而)将大溪地与澳洲归为一个区域,因此可以充分利用ANA的规则增加一个open-jaw;上海的停留则是一次stop-over,符合规则。

可惜的是ANA对来回机票段数有限制,因此我在第二段没有走和爸妈一起的PPT-AKL-PEK-PVG路线。更点背的是即使在提前一年的情况下这班航班唯一的公务舱也被抢走了!我@#$!(NZ提前365天放票,NH则是提前330天才能查票,所以35天的时间差票就没有了……)当然这点里程完成了美东-悉尼的来回可以说还是非常佛心的rate……

读者可能记得我前面提到过,HND-SYD这班的里程票基本上只存在于传说中(总体上NH的商务舱的里程票大多如此):由于日本人民的富裕使得这班的商务里程票根本不愁卖不完。我的策略是:充分利用改签与放票规则!

前面提到NZ是提前365天放票的,而NH是330天,所以NH在放票的时候NZ已经把里程票完全放出。而NZ和PPT相关的机票又只有通过UA兑换特别划算,所以通常来说在365-330这段时间里基本上机票是不会动的!

而大家亲爱的ANA一个很大的优势是里程票改票不用任何手续费,但是要求航司路线不能更改。所以我就完成了如下的变态(?)的预订计划:

订一个周三出发周5到达悉尼的机票,然后利用PPT比SYD晚一天订对应的周五凌晨出发返回上海的机票(NZ已经放票)。最后再订一张隔一天从上海出发返回纽约的机票。这样只要NH放出4天的机票就可以完成预订。

等到NH规则允许那天换上PPT-AKL-PVG的机票,这样来回大溪地的机票就完成了。

最后再等到想要的回美国的时间换上PVG-NRT-JFK的机票。

(晒一张HND-SYD NH公务上我最爱的一风堂的拉面,我这个重口味的人最爱这种咸鲜口味!旁边那块黄油我自然是没有吃……)

在此疯狂感谢NH美国国内的客服姐姐们。尤其国内几个客服姐姐好几次被我复杂的要求搞晕(似乎他们的系统要求每次重新出票要手动算税……添了不少麻烦)。。。

接下来有机会的话我会跟大家谈一下我预订大溪地酒店的心得:如何找到最好的rate,如何适当组合积分从而降低成本,以及一些到了当地后的感受。相关游记也会一起推出!


若喜欢本文,别忘了给个五星好评哦!

[Total: 16   Average: 4.6/5]
Disclaimer: The responses below are not provided or commissioned by the bank advertiser. Responses have not been reviewed, approved, or otherwise endorsed by the bank advertiser. It is not the bank advertiser's responsibility to ensure all posts and/or questions are answered.